杨淑贤,女,汉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这句话直接道出了身为教师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怀,也道出了教师应该具有的无私和奉献,杨淑贤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爱自己的事业,多年前,同事们就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小杨,别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你生活是为了工作。”她听后一笑了之,因为22年的讲台岁月,一直浸透着她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这就是她——作为一名教师的格言。本着“坦诚待人,踏实做事”的人生信条, 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勤奋、无私、严谨、求实……
一、爱岗敬业 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教师,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我。她把自己的爱与责任,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工作中她踏实勤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从不推脱,不抱怨,她所完成的工作被领导笑称为“免检产品”。几年前因小脑上动脉及分支成迂曲压迫三叉神经,她患上了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不死的癌症”的三叉神经痛,发病时无前兆,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吃饭、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剧烈疼痛。医生和家人建议她立马休息进行手术,但因自己担任的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及教学工作,她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及升学情况,靠吃流食和副作用极大的止痛药坚持到孩子们毕业,完成本学期所有工作才做了手术。术后需休息恢复的她,并没有遵照医生的要求请假休息,而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她承担着6个班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一个班的校本课程及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全街道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和全街道学生学籍的管理工作。而上天并没有因为她的敬业,她的奉献,她的任劳任怨而眷顾她,疼惜她。随后的几年里旧病多次复发,去年春天发病疼痛的时间和程度越来越重,已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工作,医生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要想减轻痛苦只有休息,学校领导也建议她休息,但她笑了笑说自己能坚持。因为她主持的教研工作中有六个老师的课例急需要上交,五年级的抽测工作迫在眉睫,有几个从外省转学的学籍正等她去办理。她承受着、坚持着一遍又一遍的为老师们修改案例,再不能张嘴说话的情况下,她忍着剧痛与省外的老师交流着学籍的办理情况,有些学生家长一遍又一遍的向她咨询,但她从没因自己的身体状况,去推脱和敷衍他们,六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顺利进行。因为她的忍受、坚持与付出所有棘手的工作都迎刃而解,她感到很欣慰。同时,她也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同事和家人的关爱,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二、关心学生,播洒爱心
她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凭着做人的良知和教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部给了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更是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班中有一个叫刘曦的孩子,家中条件很不好,不但姊妹多,母亲还是位精神病人,一直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使他变得有些自卑,性格孤僻。杨老师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孩子时时处处为他着想,不仅为他准备学习用品还让他带回去一些衣物给家里的姐弟穿,有时也会和他聊一些家里和学习上的事,多次让他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来增加他的自信心。由于杨老师对他一次次发自母亲般的关爱,终于让他变得开朗起来,同学中也能找到他欢快的身影。班里还有一位叫杨宗兴的孩子,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外打工,接送他上下学的任务就落在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但奶奶腿脚不便,爷爷不仅耳朵聋且经常忘事,很多次都忘记接小宗兴放学。他回家的路要穿过车辆川流不息的105国道,对于他的安全父母很是揪心。杨老师了解情况后每次放学送路队时都会把小宗兴送过马路,有时还会送到家里,亲自交到老人的手里。看似一路之隔,杨老师却为他们家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心安。小宗兴奶奶每次见到杨老师都会紧紧抓住她的手不停地说些感激的话。对于一些留守孩子和在学习上有些吃力的学生,她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试着寻找他们本人身上的优点,特别注意他们的行为,一发现他们做好事,就及时表扬,随时随地,会用微笑去鼓励他们,在他们犯了错误时,也从不大声训斥,而是以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和行为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她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二十几年来,她就是这样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硕果。她每上到一个班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慕,工作同时也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杨老师认为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更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她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每次见到孩子们时她会主动地对孩子微笑,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时间久了她发现无论哪个年级的孩子见到她都会露出灿烂的笑脸主动地向她打招呼,行队礼;她教育学生要讲卫生,不乱丢垃圾,无论是在走廊上还是教室里,只要她见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在她上课的班级里,干净整洁,在她身边的孩子都会主动地抢着去捡地上的垃圾。类似的事件举不胜数,凡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她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杨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四、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抓教育就抓人才,就是抓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面临这种教育新形势,她怀着时代的危机感、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大学教育继续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以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阅读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杂志。因为她坚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教育教学中,她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总是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她还坚信“开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因而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总之,她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教学中,她寓教于乐,大胆创新,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课内外通过为课文添枝加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玩中学。为了把德育教育寄于课堂之中,每次备课她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打造高效课堂促进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把现实的事例与课堂相应的内容寄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年来,在她的认真努力工作下,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9年至今连续九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011年1月在济宁市第六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能手;
2011年12月在山东省第六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一节;
2012年9月被任城区教育体育局评为任城区第四批“学科带头人”;
2013年9月被任城区区委、区政府评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12月被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2014年5月在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4年9月被任城区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2014年9月被任城区“四德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任城区“孝德之星”;
2015年1月在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5年2月被任城区区委、区政府记三等功奖励;
2015年4月在全市小学品生(品社)学科送课助教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了一节公开课;
2015年12月被济宁市教育局评为先进个人;
2016年2月任城区教育体育局评为任城区运河名师;
2016年4月济宁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2018年8月荣获任城区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提名奖,并在全区各社区内进行宣传。
多次参与区级、市级送课活动并获好评;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参与的市级和省级课题已结题。
教书育人是她最大的心愿,用爱哺育学生,用责任激励自己。面对骄人的成绩,杨老师以崇高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她不懈努力,恪守自己的誓言,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最美丽的火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诗篇呈现出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