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毕业于山东农大,就读于农学专业,供职于农业院校……这样的人生经历与学术背景,让刘敏老师对大地亲切又熟悉。她了解大地的品德习性,深谙大地的喜怒哀乐。她坚信所有的土地,只有经过深耕,才会庄稼丰收。杏坛也是,校园也是。
所以,从1998年起,刘敏老师就埋头校园,躬身耕耘,就像一个“农家女”,匍匐于大地之上,播种着希望,播种着未来。
刘敏老师从事一线教学23年,先后担任过9个班19年班主任,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她的教育下,成人,成才,成功,成长——长成大地上的风景,长成时代的君子,长成大国的工匠,长成“天上的星星”。
教学相长。伴随着学生成长,刘敏老师迅速地成长。她从原来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讲师,济宁市教学能手,济宁市“四有好老师”。她用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在孔孟之乡的巍巍杏坛之上,铸成了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用理想奠基人生的美丽
有远大理想的人是忘我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以及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刘敏老师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生毕业实习,她时刻把引导学生树立梦想、追逐梦想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2017级学生赵同学,家境特别困难。刘敏老师在农学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协同该生班主任高晓蓉老师一起,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上鼓励她,联系学校植物医院,让她在植物医院进行勤工俭学,在课余生活中,鼓励她参加朗诵、演讲等各种集体活动,提供学生会组织部工作培养她的信心和能力。入学一年后,赵同学动员爸爸承包了10亩果园,一边把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教给爸爸妈妈用到果园上,一边把果园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请教刘敏老师和其他专业老师。期间,刘敏老师多次对赵同学家进行走访,查看果园生产情况。2021年6月,赵同学完成四年的在校学习,进入离校实习阶段,在刘敏老师的鼓励下,赵同学边管理果园边准备专升本学习。四年来,赵同学专业成绩始终排名第一,先后荣获三好学生、法律知识竞赛三等奖、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第三名、征文三等奖等10项校级奖励。2019年荣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并入选全国110名中职获奖优秀代表,是济宁市唯一入选的中职生。
2013年毕业于高职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林同学,后又获本科、硕士学历,现就职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正备战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这种“学不可以已”的精神,正是当年刘敏老师教育的结果。当时,刘敏老师担任他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和《家庭农场与农村合作经济》课程老师,专业上引领他努力学习,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校和班级的活动,还多次担任文艺晚会主持人。在不懈的努力下,林同学荣获“优秀班干部”称号,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山东省计算机二级考试和普通话等级测试。林同学紧抓专业课和英语学科的学习,参加2013年山东省专升本考试,并成功考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园艺专业,如期完成了本科阶段所有科目的学习并在课余时间备战考研。201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并于2018年圆满毕业,获园艺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小麦多基因多靶点编辑技术应用。
刘敏老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坚持自信、自强、自立,坚持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点燃每个学生的理想之火,成功之路。在他们当中,王敏同学春季高考考入聊城大学,梁悦同学专升本考入青岛农大,其他200多名中职学生也都继续着升学梦。
刘敏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陪伴一批又一批孩子学习、成长,成为国家在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失败,成长过程、家庭背景、学习习惯、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像流水一样在变化之中,特别需要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刘敏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老师的初心和坚持不能变,要帮助学生发现特长、挖掘潜力、培养兴趣、树立自信,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和幸福生活的能力,是一名好老师最大的幸福。”
用仁爱点亮管理的美丽
胸怀大爱的人是忘我的。
刘敏老师在1999年第一年带班主任的时候,班里一男生经常逃课打台球、玩游戏,和游戏厅老板一起抽烟喝酒,刘敏老师便常去游戏厅找他,每次去老板都恶语相向,甚至恐吓威胁。面对老板的台球棍,刘敏老师毫无畏惧,坚持把男孩带回了学校。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几次长谈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学习劲头也提了上来。后来经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为了一名医生。
刘敏老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每年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她总是反问自己:“三年五年后要还给家长、还给社会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心灵的拷问,不断地加压,让她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和家长贴心育人的好老师。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疏于关心教育。有的孩子心理成长缺少健康的土壤,甚至产生了叛逆、颓废等心理问题。对这些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孩子,刘敏老师把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分析作为一项长期课题进行研究,23年的教育生涯,磨砺出一颗丹心—爱心,从知心姐姐做到了贴心妈妈。
刘敏老师做班主任工作,教育对象除了学生,很多时候还包括家长。带2011级植保班主任的时候,班里一男孩性格孤僻、总是低着头,刘敏老师多次家访得知男孩妈妈早已去世,父亲经常酗酒打他。刘敏老师开始一边家访做孩子爸爸工作,一边资助男孩生活,经过2012年一年的陪伴,这个男孩敞开心扉的一篇文章《给妈妈的一封信》获得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2013年获济宁市种子检验技能大赛二等奖,2016年走出校门的他开朗自信许多,目前已经就业。
做学生工作并不容易,学生突发疾病夜间陪护时常发生。2016年农学部一名泰安籍学生急性阑尾炎,刘敏老师开车带他到人民医院陪护一夜,早上回学校的路上学生说,在医院听着老师和医生轻声交流,感觉像妈妈在身边一样。2019年,农学部一名男生朋友圈的一条说说引起了她的关注:“失了世界失了你,人间不值得”,刘敏老师立刻给他私信说“你有父母、老师,你还有我”。之后不断找他谈话,微信交流,刻意增加他在学生会的工作机会,把他的工作身影照片发给他,并经常点赞,慢慢地,这个忧郁的男孩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去年九月他得知刘敏老师换了工作岗位,他写了很长一段文字给老师,最后说,“我永远忘不了您的那句话:你还有我!谢谢您刘妈妈。”
刘敏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关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她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塑造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她不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肯定和欣赏学生。日常工作中,她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技能报国,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她所带班级中,岳树佩、尚成通、崔一铭三位学生获国家技能大赛中职组蔬菜嫁接二等奖。
刘敏老师组织了各种志愿者活动,结合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都给予肯定,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的教育原则,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她关注特殊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跟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等等,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走访敬老院、聋哑儿童学校等,让学生感悟生命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活。她用电话家访、和学生谈心等各种途径来引导教育学生,受到家长的爱戴和欢迎。
用创新编织职业的美丽
勇于创新的人是忘我的。
1998年走上讲台以来,刘敏老师不忘初心、恪尽职守,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工作态度,促成了她现在扎实高效、严谨治学的教学风格。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刘敏老师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形势,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需求,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给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底,为梦想插上知识的翅膀。
刘敏老师潜心教研和学校专业建设,在学校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建设中,参加学校国家级、省级示范校项目和品牌专业的项目建设;在教学业务上精益求精,注重知识更新,苦练内功,在实干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拓宽教学新思路。她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对专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坚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专业教育。近200名学生完成专升本、春季高考升学;近年来参加省市级课题7项,参编教材2部,公开发表论文多篇,获得济宁市教学能手、省班主任大赛等多项荣誉。
用专业描绘大地的美丽
乐于奉献的人是忘我的。
刘敏老师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的又是农学专业。多年来坚持科技下乡进行社会服务,助力济宁家庭农场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2011年以来,刘敏老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科技下乡服务,十年间走过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多个乡镇,扎根农村、田间地头,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从《庭院经济》、《家庭农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对村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向群众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调动农民发展致富的积极性。
在刘敏老师的帮助下,曲阜丑果果家庭农场从最初的100亩发展为600亩规模,先后被省林业厅评选为“齐鲁放心果品”、“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国家科普惠民先进单位”,近年来农场每年收益4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种植有机水果热潮。2012年,刘敏老师被评为送教下乡优秀教师,2014年带领学生参加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了3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田间、聋哑儿童学校、敬老院,其中有2个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工作着,忙碌着,也快乐着。刘敏老师23年从教生涯,为济宁市农业经济发展培养了近万名技能型人才,收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享受着学生成长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