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滨湖中学的张兴合老师,33年来一直辛勤地耕耘在语文课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第一线,曾在微山县南阳二中、鱼台县武台中学、唐马中学、王鲁镇实验中学等乡村初中任教。他先后荣获济宁市第一、二批骨干教师、济宁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济宁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执教者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济宁市优秀班集体,荣获山东省首届优秀微课程评选二等奖、鱼台县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奖、鱼台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担任语文课教学、班主任和业务副校长三项工作。
教学有思想
张兴合老师,1988年7月参加工作,三十三个春夏秋冬,三十三载风雨兼程,一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初中语文教学名师,他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追求与思考,真诚无私地倾注在神圣的三尺讲台。张兴合老师热爱生活,热爱锻炼,热爱语文,富有激情,多才多艺,所以语文课上的他幽默、风趣,不乏睿智。他的语文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又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全面的。
张兴合老师积极践行语文学习的高效课堂研究,努力探索一堂好课的效率。他说,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单靠责任心和勤奋能干的精神是不行的,要做有思考、有思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基于这种认识,张兴合老师平时不仅注重语文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还在语文教学教法和学法研究方面下功夫,尤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更敢于放权,让学生当先生。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处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尺度与关系;在学科的穿插、学生座位的编排、课堂学习的动静照应、教学内容转换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补方面,都事先周密策划安排;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采取开小灶、个别辅导的方法,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他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学生讲”的探索与尝试,耐心指导学生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认真讲课,真正把讲台让给学生,全心全意给孩子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语文课学生讲”的培训与坚持,不仅让孩子们顺利地掌握了自己上语文课的能力、方法和技巧,还激发了学生们踊跃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孩子们着实地“火”了几把。2013年10月7日,张兴合老师执教县级公开课《我的早年生活》,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讲课,上台展示的主讲人大方、大气、妙语连连;台下的质疑者思维敏捷、步步紧逼、毫不相让……圆满完成了个性的展示与心灵的碰撞。2013年11月5日、2013年11月19日,“济宁市教科所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和“山东省教改示范课展示活动”分别在当时的鱼台县王鲁镇实验中学举行,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崔成志教授,听了张兴合老师班级学生展示的语文课《紫藤萝瀑布》;全国知名课改专家陈立听了张兴合老师班级学生展示的语文课《<论语>十二章》。两位专家和在场的老师们对他班级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课堂上的精彩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把学生当做学习主人的有效尝试”。张兴合老师还带领学校课改年级的老师们完成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效明显,教学成绩突出。目前该成果面向鱼台县全县推广,鱼台县电视台用三期专栏节目进行典型跟踪报道,给了孩子们难得且难忘的“触电”机会。
“语文课学生讲”,给这些善良、诚实而又唯诺、胆怯的农村孩子们带来了强大的感觉、视觉冲击力,乃至心灵的震憾。平时不敢说,一说就脸红,站起来腿打颤的光景已成为历史,侃侃而谈的背后是内心的强大、个性的丰富与完善,是阳光心态淋漓尽致地倾泻,是教学成绩的大幅度的提升。自信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这是多么难得的收获!张兴合老师曾经的学生,现任职中科院计算所的副教授古晓燕坦言:难忘美好的初中生活,更难忘张老师的语文课,为我们铺垫的人生底色永不褪色。
教学有思想,是用心的思想,是探索的思想,更是自信的思想,是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优秀语文老师对事业的如火的热情和挚爱,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殷殷期盼和勇敢追求!
教育有温度
鱼台县滨湖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孩子们十二三岁的年龄就离开家庭在学校吃住、学习,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也比较脆弱。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身为班主任的张兴合老师,对待孩子们总是像呵护花瓣上颤动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每天早晨6:00学生起床前到校,晚上10:00学生就寝后回家;如果值班,那就24小时全天守护学生,巡视校园,检查宿舍,关心困难学生,辛勤地付出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有一次,班里的一名叫小磊的同学着凉拉肚子,张兴合老师上午带他到医院检查,打了针,哪知晚上10点多又腹泻好几次,半夜12点多疼痛得难以坚持。张兴合老师接到值班老师的电话,没有惊动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急忙赶到学校,把小磊同学送到县医院的急诊室,一直陪他打完吊针,回到学校已经是凌晨五点多了。
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作为班主任的张兴合老师就把自己当成了这些留守孩子的父母。有时候,周末学生回家时,没有钱坐车了,张兴合老师就拿钱让他们去坐车;若有特殊情况学生不能回去,就叫他们到自己家去吃饭;学生周末在家遇到生活上的难题或难解的心理纠结,张兴合老师就及时进行家访,耐心开导,悉心化解……学生们都说:我们的张老师像严父,更像慈爱细心的妈妈,总能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是我们最亲的贴心人和依靠。
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张兴合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坚持这样做:科学组织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落实“两周一班歌”制度,以悦耳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昭示一天紧张学习生活的开始;利用部分班会课或活动课让孩子们“亮出绝活、展示才艺” ;进行“寻找班级好声音”的朗读比赛,重大节日进行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实行“学业水平星级”管理,激励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找准位置、明确赶超目标。利用自习课和休息时间对学生每周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测验和评价,并记录存档,数学优秀的评为“最强大脑”,英语优秀的评为“单词王”,考试优秀的评为“全能王”,运动会和各项活动得奖的评为“本周明星”……“我做了,老师看到了。”这是每一个孩子们的心声,在唯成绩论的年代,这是孩子们感到的最大的公平,无异于一缕温暖的春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张兴合老师一直坚持大语文教学观,鼓励学生坚持读书,多读经典,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他结合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在班级开展诵读“周之星”、“月之星”评选,落实经典诵读,浸润智慧人生;亲自执教“经典诗词讲解课”、“济宁市国学经典教育示范课”,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营造大语文学习氛围;本人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县市举办的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大赛与吟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与成长的大舞台。他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进行家访,合理规划家校共建工作,更好的完善学生成长环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张兴合老师教过的学生中,有几个经常违纪的同学这样评价:我们几个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甚至爱打架,屡屡违犯班规,没少惹您生气,给您添麻烦了,虽说您表面上严厉批评我们,其实您内心是疼爱我们、呵护我们的,从没有把我们置之不理,而是批评中有信任、有鼓励,那一份份保证书是您故意在给我们机会,给我们化解矛盾精心设计的缓冲和反思的余地……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帅,在教师节给张兴合老师的贺卡是这样写的:敬爱的张老师,是您的等待与宽容保全了我们的自尊,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感;是您有温度的教育开启了我们的心锁,让我们的心灵有了喘息与成长的空间。
学生们都说:跟着张老师,我们感觉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的自信,生活的快乐!
教研能引领
作为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张兴合老师一直秉承“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管理,求真务实,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他除了指导教务处、教科室完成各项业务检查、坚持听课评课、成绩分析、量化评比外,还经常主持召开年级组长会、教研组长会、集体备课活动,发现问题、分析不足、努力完善。因为有了他的努力,无论是中考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学质量检测,学校的综合成绩均在全县兄弟学校前列。
张兴合老师着力打造教师队伍,全力培养青年教师,指导刘剑凌老师荣获济宁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并获得济宁市首批国学讲师称号;指导青年教师马亚、闫微微等获得济宁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称号。张兴合老师还带领学校团队积极参加支教工作和跨县区同课异构活动,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获各校领导与师生一致好评。
张兴合老师在做好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悉心教研,身体力行。2010年6月,他主持实施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顺利结题;2010年10月,主持实施的省级课题《以文学作品为养料滋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顺利结题,专家们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秋学期,他带领学校的老师们完成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效明显,成绩突出,该成果面向鱼台县全县推广。2018年秋学期至今,他主持实施了市级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该课题在2021年6月顺利结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张老师在完成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学校教师的同时,个人也有满满的成果。他先后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个人专著将于今年十月份出版。
教研能引领,是执着的引领,是高度的引领,更是硕果累累的引领。老师们这样评价:张老师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领头雁,是老师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他本是一颗不起眼的露珠,只因为选择了教育,他愿意反射太阳的光辉;他是一根纤细的蜡烛,只因为选择了教育,他愿意燃烧自己;他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只因为对事业的热爱,他愿意终生坚守教育这块阵地。十多年来,张兴合老师就这样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教育教研中幸福地忙碌着,细致地观察着,静静地等待着,适时地点拨着,及时地鼓励着,用平等诠释与人相处的真诚,以宽容营造创造的温床,用激情唤醒沉睡的心灵。在他悉心的引领下,孩子们的举止行为逐渐规范,学力水平逐步提升,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心态阳光,充满自信。他正用满腔的爱心与衷情的执着,为一届届学生编织着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