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怀开学的憧憬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遭遇“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首要任务时,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以保护师生生命安全为先,坚决有效防范疫情在校园内扩散,遵照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五校区同步,自9月5日起全面启动钉钉线上教学工作,千余名教师争分夺秒修订教学计划,加班加点备课、设备调试,为实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在线不减质,居家不降效”的教学目标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艰辛。
未雨绸缪 及早谋划
就在全校教职工紧锣密鼓的筹备新学期开学事宜的时候,疫情突如其来。在8月31日接到师生暂缓返校的通知后,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时间召开领导班子紧急会议,及时研判当前疫情发展的趋势,当场制定线上教学工作预案和钉钉教学演练方案。并先后召开各校区级部主任会、集备组长会、班主任会,深刻分析这次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面临的复杂因素,明确开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今年春季钉钉线上教学的经验和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条不紊地部署线上教学工作,确保全体师生准时开始线上教学。
创新报到 线上入学
由于初一新生在30日前未能全部报到完毕,大部分新生和家长仍在家中焦急等待学校入学的消息。“线上教学一个学生都不能少,创新报到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线上入学”,学校领导确定思路后,发动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开发线上新生报到的新模式,即通过学校公众号发布信息,学生家长手机识别钉钉二维码,然后加入各校区初一新生教学群。不见面不接触,不到两天时间就将1800余名初一新生纳入到各自的线上教学群里,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忧愁,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为全面做好初一新生线上教学工作,9月4日晚20:00,学校召开初一年级线上教学视频工作会。会上就初一新生线上课堂考勤、新生开学第一课、线上授课内容以及教师的值班情况做了总体部署,强调要把线上课堂上得充满温度,体现附中人文情怀;富有深度,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展示高度,憧憬学校美好未来。同时,对线上教学要求、线上教学技术指导等教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级部有关负责人对各备课组的备课规划做了详细陈述。
为保障任课教师们讲好线上“开学第一课”,9月6日下午初一级部按照之前公布的课程安排,组织线上授课的教师在四个钉钉群中进行试联播,邀请学生和家长进行观看,并协同技术部门进行全力配合,及时解决试联播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正式线上授课时的实际授课效果。
线上集备 汇聚智慧
各校区各学科集备组在组长积极组织下,及时开展本学科线上集体备课活动。根据学校要求,所有班级统一采用钉钉平台进行授课,采取上午授课、下午答疑的方式,每节课时长30分钟,确保学生能够高效完成课堂听讲,不造成学生视力疲劳,体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同时各备课组长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鼓励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展开自我学习,加强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巩固。作业布置要求精简、适度,体现“双减”政策要求,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实现居家学习活动高效优质。
云端课堂 精彩再现
9月5日上午8时,按照线上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第一堂线上课程准时上课。三尺讲台浓缩成一方屏幕,师生情谊汇聚起共进力量。老师精神抖擞,热情饱满;学生身着校服,全神贯注。一个人的“讲台”,一个人的“教室”,师生在空中架起一道道线上“桥梁”。传递着知识的力量,更传递着教师在特殊时期对学生的殷殷关切之情。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提问演示、课堂讲练、布置作业,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与学校上课别无二致。不一样的课堂里,诠释着同样的精彩。屏幕隔开的是师生空间距离,但彼此的心灵贴得更近,近得似乎可以听得见对方的呼吸屏幕上一张张课件、一句句互动留言记录着课堂的美好瞬间,彰显着师生教学思维的灵动,描绘着教学相长的多彩画卷。
物理老师们开动脑筋,就地取材,针对学科特点物理老师们开动脑筋,就地取材,针对学科特点,给学生设计了实践作业——《小素材、大物理》,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完成趣味物理实验。学生录制实验视频,通过钉钉提交实验作业。通过此次实践作业,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经历就是成长,体验就是进步。经历数次疫情考验的学生们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更懂得自律自强的宝贵,更懂得回报师爱的纯真。这次线上教学他们都倍加珍惜,格外认真。高昂的学习士气不减,良好的习惯不变。按时参加网课学习,一丝不苟、细心认真。晨读打卡、作业上传、课堂笔记,规规矩矩,几近完美,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坚持成为一种美德,让规范成就上进的自己。忙碌的老师上课结束,继续延续教学的精彩,及时批阅上传的书面作业、指导音频作业,发现问题点对点与学生沟通交流。在特殊的时光里,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跟进学习步伐,稳步前行。
隔屏不隔爱,线上展风采。“疫情改变的只是教学形式,不变的是教育初心;改变的是教学环境,不变的是教育追求。”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校长李敬东表示,疫情突如其来,给师生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但附中师生有信心、有决心克服困难,笃行不怠,勇毅前进,用责任与担当为家长、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撰稿:张清栋 审核:李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