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至26日,市教科院组织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开展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路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效,彰显了“孔孟之乡•济宁好课”特色品牌,收到良好效果。
活动从“育人”出发,以“融入”为主,向“好课”前行。一是以课标为引领,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市教科院精心选择执教教师,指导他们立足新课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以质量为准绳,不断提高融入实效。多年来,我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活动各学科首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质量标准”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小学段不同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新样态,为教学实施和活动设计等提供了参考,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式。三是以素养为导向,持续打造济宁好课。新课标颁布以来,我市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区位独特的优势,全力打造“孔孟之乡•济宁好课”。
活动前市教科院专门召开筹备会议,制定了详实的活动实施方案,各学科教研员与县市区教研员、授课教师、备课团队集体进行研课,为“好课”样态奠定了基础。授课教师在市县教研员指导下,着眼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大胆创新教学思路,呈现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济宁好课”,推进了孔孟之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活动安排紧凑,内容充实,课例展示、团队的反思性说课和名师团队的专题报告,在厘清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价值定位、目标体系、实施路径、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分享,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小学段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借鉴。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种专题研讨活动,既体验了教育数字化的优势,又在思想碰撞中,领略了优质课堂之美。老师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观摩学习、记录,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
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研讨活动分别在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济宁高新区洸河中学小学部和济宁高新区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举办,济宁城区学科骨干教师,市、区专兼职学科教研员、授课教师团队、济宁城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其他县市区学科教研人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和骨干教师共约25000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活动。
(撰稿:李涛 初审:蒋航 终审:吴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