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27日,市教科院举办初中语文、生物、历史、英语等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系列主题研讨活动,共同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道。
好课熔铸智慧,文化深入人心。执教教师立足学科自身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时代之需相融通,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语文课上,通过感悟、理解将军风骨、传统礼仪、“大丈夫”精神彰显人格修养、家国情怀教育;生物课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巧妙融合;历史讲堂,历史往事、典故、文物、思想的展示与当代视角的解读相映成趣;英语课上,中国传统庆生文化、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遥相呼应。教师们以生动的教学案例,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课堂融入渠道,展现了“济宁好课”的独特风采,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
聚焦精神成长,优化实施路径。课堂展示后,执教老师分享了备课思路;备课团队代表和评课专家总结了课程设计以及教学亮点,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各学科教研员结合课标素养导向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明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质量标准,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融入效能。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各科执教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创设多样教学情境,以大任务、大问题统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真正实现由“文化知识”到“文化素养”的转变,系统性、进阶式提升文化认同。
本次研讨活动是继12月1日市教科院承办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微论坛后的又一次深入实践。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吸引了众多教育同仁的关注。截至活动结束,全市通过同步课堂参与研讨活动共约2万人次。
(撰稿:马德才 审核:王瑞祥 终审:吴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