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集粹
邹城市汇聚心理健康教育之光
照亮青少年健康成长“心”世界
发布日期:2025-09-02 16:54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县域教育根本任务,持续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载体,凝聚育人合力,着力打造“心语健康”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品牌,全方位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今年3月,我市获评“山东省‘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称号。

一、强基固本,筑牢心理健康“奠基石”。一是构建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成立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心语健康”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全市138所中小学校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领导、德育干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1+3+N”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专业精干的师资队伍。聚力提升县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全市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68名、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88人,常态化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沙盘疗法”“心理疏导技能”等各级专题培训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师业务能力。在全省首届心理健康基本功比赛中,1人荣获省级三等奖,2人获济宁市一等奖。三是建设功能完备的辅导阵地。立足学校心理教育实际需求,高标准打造132个中小学师生心理辅导室,精心设计沙盘游戏室、情绪发泄室、团体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情绪释放等形式,帮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里释放压力,实现心灵的成长与治愈。

二、精准施策,提升心育工作“新效能”。一是深耕课程育人“主渠道”。刚性落实心理健康课程要求,中小学校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确保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在6所学校试点推行家校社协同的中小学多元生命教育特色课程,涵盖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题,构建出“基础+特色”的心理健康大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筛查异常率同比下降30%。二是创新活动疏导“强载体”。集中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手抄报比赛、心理剧表演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师生达2万余人次。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运动会、“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和篮球、网球等体育活动,组建260多个足球、篮球、武术等学生体育社团,建设5处校园游泳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三是织密动态筛查“防护网”。制定科学合理的筛查计划,每年开展2次集中心理健康筛查,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全面摸排并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邀请专家对筛查结果进行评估,制定差异化心理帮扶方案;对于中高危群体,在制定干预方案的同时,组织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共同参与,切实做好心理辅导和转介工作。今年4月,已对四年级及以上中小学生10万余人完成心理健康筛查。

三、协同联动,织密守护成长“同心圆”。一是强化教研引领驱动力。不断完善全市心理健康学科教研体系,通过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研活动4场次、教学展示课3节、跨校联合研讨10次。开设“邹城心灵之光心理健康教研”微信公众号,制作发布原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视频、文案271篇,录制6节《入学适应家庭教育指导课》及短视频,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深化家校共育连接线。建立常态化家校联络渠道,1名教师包保15名学生,通过定期教师家访、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及早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三是拓展多方协同联动圈。充分发挥教联体引领示范作用,聚合公检法司、团市委、心理咨询机构等多方力量,围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广泛开展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教联体”公益行活动,助力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活动19场,惠及师生家长2万余人,邹城市“幼吾幼”教联体品牌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

作者:相程龙  吴冠成  张洪利  姬忠强

审核:徐峰

终审: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