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县市区教育局长会议在济宁黄淮宾馆召开。局党委全体成员,各县市区教育局、济宁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曲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局长,市直学校校长、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局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市长助理、市教育局局长李心善做了重要讲话。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士荣主持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厅一系列会议精神,总结分析2005年主要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工作任务。
李心善在讲话中指出,2005年,是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市教育工作呈现出“力度加大、亮点增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和99.42%。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标准验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4.5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量的43%。全市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5所。2005年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次。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普通高校在校生达5.37万人,济宁师专改建济宁学院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已上报教育部。民办教育不断壮大,现有民办学校203所,在校生10.5万人,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管理体制逐步落实。努力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和生均公用经费有新的增长。全市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亿元,地方教育费附加4500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万名特困生救助工程”,救助特困生1.5万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显著,完成5万平方米、79处项目学校的危改任务。三是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分散教学点实行结构调整,小学调减979所,初中调减51所。实施名校带动工程,12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40所学校通过市级规范化验收。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力争两年内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带课桌凳问题。推进“校校通”工程,428所学校接入济宁教育网,中小学配备微机5.2万台,多媒体教室983口,校园网182个。全市新改扩建中学177所、小学612所、职业学校8所,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值达6000万元,办学条件有了整体改善。四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积极开展“诚信育人,育诚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进入新课改,高中、初中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2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6个县市区、73个学校进入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五是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坚持“科研兴校”,开展“让教育科研走进一线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全市现有省级校本研究实验学校12所。高考本科录取1.17万人,一、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居全省第4位。六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着力打造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86.68%、96.86%、99.20%、97.12%,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逐步优化。七是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行依法治校,推行政务、校务公开,20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三星级单位。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组织6次校舍安全大检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学校学生安全事故。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大招生考试管理力度,教育整体形象有新的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有新提高。
在谈到2006年教育工作时,李局长强调,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突出抓好“五新”。一是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上要有新举措。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启动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万名特困生救助等六大工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重点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着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积极引导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配置高校资源,着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重点发展民办高中、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在理顺体制、保障经费上要有新作为。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尽快实现由“多渠道投资”向“主渠道畅通”的转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健全政府投入为主、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学校办学正常运转。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坚持“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在资源整合、均衡发展上要有新突破。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保证在校残疾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财政困难县教育的经费补助和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危改经费;优化整合资源。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着力抓好100所薄弱学校的改造建设;完善评估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和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
四是在改革创新、队伍建设上要有新思路。要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以提高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强化管理,抓好培训,着力打造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
五是在优化环境、树立形象上要有新起色。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积极推进“六项建设”,即推进党风廉政、教育行风、教育法制、平安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机关各项等建设,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把济宁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会上,局党委领导还就各自分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