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8日,济宁市教科院组织全市第五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联系学校、首批百强乡镇小学的校长,县(市、区)教研室负责人、市小学学段教研员共80余人赴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考察学习。
本次考察旨在学习江苏两市的先进办学理念,汲取各名校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提升学科教研员、校长的教科研引领能力,明晰当下我市新课改的形势、任务,明确新时代教科研工作及小学基础教育新使命,为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增能添效。学习考察组先后来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通市通州实验小学、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等四所当地学校。四所学校办学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源头在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的办学理念,把“尊重每一个,温润每一个,绽放每一个”作为行知教育追求,校园内的“一片小树林”,“百亩荷花园”等自然景观都赋予了教育意义,体现了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原名“龙江学堂”,校园里的“问学亭”彰显了内涵特质,学校坚持“天性小班 问学课堂”的办学理念,以“上”为训,以“生”为本,以“问”为道,营造了“和”的校风、“新”的教风以及“问”的学风,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南通通州实验小学秉承张謇先生“以学愈愚”的办学宗旨,奠定了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蕊春园”百年古典园林,潜心致力于“生命化校园”的构建,不断进行儿童生命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秉承创始人张謇先生“办学不喜随波逐流”的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依托“李吉林情境教育纪念馆”,积极践行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儿童之至上,立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二是坚守求真的科研精神。江苏省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科研氛围浓厚,教学成果丰硕,连续两届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作了题为《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乡土文化和行知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行知教育实验,从扎根,到突围,再到超越学校重视课程改革,始终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学校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潘文斌校长在《为了儿童的学习》报告中,分享了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内涵、特征与价值的研究,指出儿童问学课堂是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确立了“三问六环节”的实施策略,积极构建了儿童“问学”新课程。南通通州实验小学王笑梅校长作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变革》的精彩报告。分享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成果、课程实践、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着重介绍了学校“基于学校,走出学校;始于课堂,跳出课堂;源于学科,超越学科”的课程建设探索,依托“蕊春非遗研习所”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特色课程四位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张洪涛校长在《像李吉林老师那样成长--兼谈校长的第一使命》讲座中立足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介绍“情境教育”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三是坚持走在课改最前沿。江苏省学校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深耕课堂主阵地,践行课标新理念。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唐兴友副校长亲自执教四年级《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一课,采用真实情境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真实呈现,合作交流自然深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聂康灵老师执教五年级《太阳》一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习作单元学习特点,由读向写,精心安排学习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感悟、合作学习体悟说明方法的妙用和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现场课例观摩后,考察学习组展开了热烈的评课议课,积极探讨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策略。
梳理这次的考察学习收获,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给我们了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学校发展要做到“三个结合”。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上的一系列措施都要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坐标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理念,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折腾、不懈怠;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育人的要求相结合,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学校发展要抓住“四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校长:一把手要亲自抓教学,亲自抓教研,站在最前列,走在最前面,带领着学校发展,带领着教师发展;第二个“关键”是教师: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师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个“关键”是学生:坚持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第四个“关键”是质量:不唯分数,不唯升学,坚持素养导向,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三是学校发展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质量核心意识:要始终牢固“质量立校和科研兴校”两个支撑,自始至终抓住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三条主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擦亮教育品牌能力:学校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内涵,要有自己科学的举措,要形成自己的、与时俱进的、融入社会的、满足需要的、符合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内涵。四是学校发展离不开一种教育情怀。要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敬业乐业、授业解惑、悉心育人。
以学促干,以干践行,以行增效。此次江苏考察学习让大家受益匪浅,随行校长、教研员纷纷表示要充分学习借鉴参观学校的教育理念、科研精神、课堂模式和育人特色等,立足学校实际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济宁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涛 审核:蒋航 终审:吴昭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