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济宁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举行。本次研讨活动以“聚焦课堂 建设特色课程”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市县两级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员、学校分管传统文化的领导和部分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现场学习,同时全市有7000余人参与线上学习。
开幕式上,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辛培文致欢迎辞。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部副主任高海英表示,推进传统文化新高地建设,每一位传统文化教师都要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的火种植根学生的心灵。
深耕课堂 示范引领
兖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马琳老师、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郭红云老师分别执教了《砥励品学》《学坚志定》传统文化教育展示课。她们用结构化课堂,设计多元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读典明理—对照辩思—知行合一”,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获得真实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文化认同感,养成中华传统美德。
凝练特色 建构品牌
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张树堂从发掘诗礼文化内涵、构筑诗礼校园景观、丰富诗礼育⼈形式等方面,介绍学校诗礼书院体验式育人空间的营造工作及亮点;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颜文娟从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系列化特色活动,如下活建设“先手棋”、打好传承“组合拳”、深耕教育教学“责任田”等,介绍了“儒雅”学校文化品牌的构建思路;微山县夏镇一中教育集团李伟光分享了《舞龙舞狮技艺传承实施与研究》案例,用“悦·享”课堂理念,开发特色传统⽂化教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建设主题式传统文化育人学校。
锚定创新 突显特色
济宁市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员荣钦安做了《聚焦课堂 建设特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工作思路》专题报告。对我市探索的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优秀传统⽂化教育路径进行了简要回顾,深入解读国家和省市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文件,指出我市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沉浸体验教学模型建构,以及我市传统文化教育新高地建设的具体工作思路。要求各县市区要紧紧围绕文化“两创”,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教育实践路径,攀升省教科院倡导的传统文化教育5.0版本,创建传统文化育人全环境,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实验区建设奠定⽂化根基。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必将激发全市传统文化教育新动能,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谱写传统文化育人新篇章。
(撰稿:高海英 审核:吴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