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0日,市教科院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业务局长、教研室主任和市教研员60余人,赴南京进行高端培训。培训通过听取专家报告、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走访校园课堂等多种方式,汲取南京市各个学段优质教育的经验智慧,助力我市基础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培训第一站选在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这所学校是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教育部实验基地学校,已连续14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奖,连续6届获高考质量突出贡献奖。该校副校长盛徽作了题为《汇聚团队力量,倾听花开声音》的报告,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创建特色高中的经验:打造高效管理团队实现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创设特色主题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加强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体育特长打通升学“绿色通道”;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培训第二站选在南京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这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魂”的办学理念,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园文化——“玉泉精神”。从进入学校大门,1945年首任校长写就的《进校十一问》、教师撰写的《玉泉赋》等文化墙,就打造出极具德育特色的“进校第一课”。学校注重教研引领,专门成立了玉泉教师发展学院,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玉泉讲坛,分享教育智慧,推动教师业务成长。学校副校长朱敏龙着重介绍了学校构建“三问四度五自强”特色课堂的实践探索,以及通过校本作业“创新优化”落实双减政策的做法。
培训第三站选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名斯霞小学,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民国遗存的杜威院、郁郁葱葱的梧桐,见证了学校120多年的悠久历史。参观完校史馆后,学校党总支书记李昌亮图文并茂介绍了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家斯霞的事迹,正是这位老教师70多年的身体力行,使南京师大附小成为“童心母爱”育人模式的发源地,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此外,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特别注重“实践创新”,通过课题项目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培训期间,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高端指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朱爱华结合自身从小学校长成长为科研学者的经历,以“跨界学习”项目20年的探索为例,介绍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选题立项、内容研究、成果提炼等方面的经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建作了题为《教育领导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从管理者特质、风格和激励等方面解读了领导力的内涵,并由此提出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的“十项修炼”;江苏省教科院教师发展部主任沈世红围绕双减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创新作了报告,他深度剖析了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双减政策“为何”“已何”“何为”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主张通过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实现观念转型、管理转型、教学转型。这些专家报告角度各异,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此外,市教科院党委副书记李来全通报了教育部综合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项目推进情况;初中部副主任王瑞祥、高中部副主任周鲁飞分别详细分析了2023年全市中高考的考试情况。
最后,市教科院院长吴昭洪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此次高端研修的成效。他指出,此次培训从方案制定、学校选择到专家遴选,具有针对性;参训人员严格执行考勤和学习纪律,学习认真投入,收获巨大,具有实效性。他向参训人员通报了2023年以来全市教科研工作的进展,并对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他要求,全市教科研人员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持续吸收借鉴优质教育教学成果,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进行前瞻思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功。
(撰稿:焦广敬 审核:吴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