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集粹
梁山县教体局:让思政课——更新 更深 更广 更实
发布日期:2024-02-20 10:29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近年来,梁山县教体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全县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提升了全县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夯实了广大学生的思想根基,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基础。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强化调配力度。全县先后调配思政课教师274人,中学全部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以兼职为主,并实行动态调配优化。二是强化思想提升。2023年度,多次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由县教研员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参与讨论,就当前思政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明确改进创新方法措施,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再上新台阶。三是强化培训学习。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提升,暑假期间对新入职教师和思政课骨干教师进行了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和课堂实操教育,先后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

打造思政“金课”,探索教研深度。县教育教研中心组织开展了“思政课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全县思政优质课比赛”等活动,评选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能手44名,申报立项4项市级小学思政“金课”。8名教师荣获济宁市“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在济宁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该县1名教师荣获特等奖,2名教师荣获一等奖。梁山县第一中学等五所中学在全市首届思政课“金课”建设活动中,申报课题全部通过结项验收。积极打造高中特色思政课堂,通过师生积极交流讨论,拓展延伸思政内涵,传递时代最强音,厚植家国情怀,培根铸魂,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树立起学生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构建“思政课+”,拓展德育渠道。思政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及法治教育的启蒙课程,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深入挖掘各课程思政资源。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协调推进思政课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各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时,不仅做好道德、法律知识讲解,还融入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目标。梁山县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学等12所学校,通过主题班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区服务活动等,强化思想认识,落实道德实践,做到思政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融合。三是开展好德育实践活动。全县各中小学借助传统节日,依托班队会活动,通过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2023年,全县中小学已有15.3万余人次参加了德育实践活动。

抓实督导评价,确保教育实效。通过教学常规专项巡查、日常检查和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查看课程开设情况、教师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效。通过座谈了解、观察、收集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法治社会实践。多次组织由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质量监测,对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量化考核,并把考核情况进行全县通报,明确改进措施,推动发展提升。

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绩效分配、评奖评优、培养培训的依据。引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组织各学校开展了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先后开展了65场思政主题宣讲活动,选树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78人。评选省市县级美德少年268名。

该县将持续推进思政课建设,完善责任体系,积极搭建“城乡教研共同体、‘菜单定制’送教下乡、教研员蹲点帮扶”三大平台,对思政课评价机制进行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积极构建思政课堂与德育实践“双轮驱动”格局,确保良好育人成效。

(作者:马宏强  审核:李新成  终审: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