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来,孩子使用电子设备频率增高,刷视频、玩游戏等等,电信诈骗分子利用这点,针对中小学生进行诈骗,导致未成年人被诈骗案持续高发,中小学生及家长朋友应做好预防电信诈骗工作,谨防上当受骗!
一、电信诈骗示例
1.明星效应。6月10日,某小学的学生孙某通过快手平台发布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明星视频,没多久就有人在其视频底下留言称加入群聊可免费领明星签名照片。孙某心动,便通过对方提供的QQ号加入了粉丝群,进群后没多久,就有人教孙某领取签名照的流程。过了一会,群里有个自称是“警察”的说有人非法贩卖明星签名照,群里的人都有嫌疑,需要按照他的指示操作排除嫌疑,还要求不能告诉父母。随后该“警察”让孙某配合调查,孙某当时很害怕,就听信了“警察叔叔”的话,加了“警察”的QQ号。加上好友后对方打来了视频通话,要求配合进行资金审查。孙某跟着“警察”的指示,使用家长的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转账2万元。后来家长发现银行卡的钱少了,通过与其交谈了解,孙某才意识到被骗。
2.伪装电商链接。6月17日,初中生赵某(14岁)在某网络商店上购买商品,对方以选择商品为由,要求赵某加入某QQ群聊,后通过QQ向赵某发送伪装后的电商链接,赵某确认付款后发现无商品确认信息,后与电商沟通,对方拒不承认,导致赵某几千元的经济损失。
3.卡牌骗局。6月底,15岁初中生然然(化名)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条信息:高考结束后,每位留言的人将免费获得3张小马宝莉卡片。然然扫码后,显示了一个企业微信账号,对方问了然然的个人信息和住址,并发来收款码,称要支付30元邮费才能寄送卡片。随后,对方又称,系统检测到然然是未成年人,导致其公司账号被冻结,要通过另一个企业微信账号进行解冻操作。然然再次添加对方好友后,对方又称一定要用家长的手机才可以操作“解冻”。当晚,然然谎称要查学习资料,跟妈妈要来手机。拿到手机后,她一步步按照对方指示操作,最后,对方让然然删除聊天记录后并将其拉黑。这时,然然妈妈发现自己两个银行账户发生多次不明转账。
当地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民警赶紧上门并采取劝阻及资金止付措施,对然然妈妈账户中的102万元实施了保护性冻结。因为然然不经意间透露了妈妈银行账号及验证码等信息,短短两小时内,该账户被骗子转账50次、金额达14.3万元。
4.屏幕共享泄露个人信息。7月12日,7岁小学生韩某在一款热门手游中认识一网友,对方称可以送装备和皮肤,但需要添加韩某QQ好友并进行视频共享。韩某在奶奶手机上接受对方屏幕共享请求后,按照对方要求将奶奶的银行卡绑定在支付宝上,屏幕共享期间韩某泄露了奶奶的银行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对方将该银行卡号绑定在自己的数字钱包中,将韩某奶奶银行卡上的2.9万元转走。
5.木马病毒植入。家住广东惠州的9岁女童小吴在虚拟世界的社交活动中认识了一网友。在聊天中,小吴收到一张配文“游戏五周年,进群送好礼”的图片。小吴进入群聊后,一位“礼物姐姐”发来一张图片。图上各种各样的“礼物”让小吴动了心。“通过二维码发放礼物,长按识别即可。”小吴通过识别二维码下载了一款名为“某游戏兑换商城”的软件,一步步输入领取福利页面要求的各类信息,点击确认。页面却跳转至游戏提醒——“领取信息填写错误,即将冻结家长账户,如需解除,请尽快跟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半小时内未解除将扣款6万元,扣款失败将联系您当地公安部门,对您家长进行强制拘留,配合工作人员工作即可解除。”小吴截图询问“礼物姐姐”,未得到有效回答,她继续询问礼包什么时候才能发放。“刚刚广州市公安部门发来公告说,你的账户已被冻结。妹妹,你这边需要解除,还是后台直接给你提交呀?”“礼物姐姐”随即打来了语音通话,指引解除账户冻结。
过了2天,小吴依然没有等到“礼包”,吴爸爸却发现自己账户中少了4999元。在追问下,小吴道出领取礼包的经过。吴爸爸惊觉女儿受骗,立即赶往公安机关报案。
经警方研究分析,发现该团伙使用远程控制软件生成木马病毒软件安装包,该病毒伪装成“某游戏兑换商城”软件,诈骗分子通过话术引导事主安装病毒软件,随即指引事主操作手机,允许病毒软件相关权限,再远程控制事主的手机,秘密窃取事主钱财,至此形成“软件运维——引流诈骗——金额变现”的完整犯罪链条。经查,该案诈骗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群体。
二、未成年人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通过以上真实案例,我们总结出一些预防电信诈骗的规律,为帮助未成年人预防电信诈骗,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朋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面对诱惑保持理智。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大多都具备辨别是非能力弱、心理素质差、自控能力差、经济独立能力弱、容易好奇与偏执等弱点,面对各种针对性的诱惑,往往抵抗力较差,被诈骗成功几率较高。除了案例中情况,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电信诈骗手段还包括:网上兼职、网络刷单、网购退款、入学招生、助学贷款、演唱会门票等。面对有针对性的诱惑,未成年人只有学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克服冲动,才是避免被诈骗的基础。
2.保密处理家长银行账户信息。由于未成年人大多不具备经济独立能力,诈骗分子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套取家长的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实施经济犯罪,因此切断泄漏家长银行账户信息的途径,才是终结诈骗犯罪过程的关键。家长应合理管控孩子的零花钱,不要随便将涉及银行等支付功能的手机交给孩子使用,更不要透露各种支付密码,关闭一些小额免密支付或刷脸支付功能,对一些重要的银行APP进行二次加密处理。
3.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安全教育。平时家长应加大对中小学生“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知识的教育工作,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电信诈骗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求孩子做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为轻松辨别诈骗行为,做到八个凡是,即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打款的,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的,统统不要相信。
4.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通过走访被诈骗成功的未成年人,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平时大都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甚至不愿与家长交流。导致在被诈骗时,尽管第一时间有所怀疑,也不与家长沟通,被骗取钱财后,更不愿告知家长而选择隐瞒,导致损失不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和挽回。因此家长应积极与孩子开展有效的沟通,平时多交流,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既不要过多纵容也不要过分要求。
三、遇到电信诈骗怎么办
如果接到诈骗电话或短信,中小学生和家长朋友应果断进行六个一律操作,即谈银行卡的陌生人电话一律挂,没事恭喜您中奖的电话一律挂,动不动就“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短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陌生微信链接一律不点,只要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如果是孩子单独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告知家长,提醒家长做好防范工作。如果此类情况发生不止一次,应选择报警处理,寻求反电诈专业人员的帮助。
电信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预防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参与进来,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防诈识骗能力,筑牢全民反诈“防火墙”。
(文字:刘小平 审核:李小云 终审: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