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本届论坛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商改革路径、共话发展蓝图。济宁市教育局受邀在专题分论坛作主旨发言,系统介绍济宁市在创新传统文化育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赢得与会嘉宾广泛认同与热烈反响。
近年来,济宁市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济宁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支点,系统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构建起“机制保障—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实践体验—协同育人”新路径,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文化内涵和强劲动能。
一是注重系统设计: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障链”。济宁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工程”。印发《济宁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意见》《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指导中小学校“一校一策”开展文化育人,形成了“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格局。
二是融入课程教学: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磁力场”。探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六德十二目”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富有孔孟之乡特色的教育内容。编写了《十德树人》《中华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日常、融入生活、有序传承。按学段、年级、学科分别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和实施方案,提升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实效性。全市120余节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11项研学课程获评省级优秀课程,67个教师团队文化育人案例获省级表扬奖励。
三是突出实践体验: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场域”。创新实施“特色项目-常态运作-联盟辐射”推进机制,依托区域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布局建设55处研学基地,形成了以“三孔”“两孟”等儒家文化为主,以运河文化、始祖文化等为辅的43条精品研学路线。成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程建设、体验教育和研学旅行5个专题工作坊,配套编制了“三孔”、微山湖湿地、古运河等系列主题研学指导手册,推动研学内容课题化、体验项目类型化、活动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快乐成长。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构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协同力”。先后遴选1000余名校长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端培训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的“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培训班”等,创新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依托国际儒联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先后举办20期、覆盖1万余人次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形成了“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梯队体系,构建了传统文化“家庭奠基、学校主导、社区推进、政府支持”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拟稿:丁大庆 审核:蒋浩然 终审: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