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庭!”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在“法庭”回响。站在“审判席”上的,是邹城兖矿一中学生吴鑫,他身着法袍,神情严肃,与同学们一起,沉浸在一场围绕“校园欺凌侵权案”展开的模拟法庭庭审中。
“过去觉得法律遥不可及,但亲自扮演审判长后,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和力量。”庭审结束后,吴鑫兴奋地分享着他的感受,“每一个程序都关乎公平正义,这让我对法治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敬畏。”这样生动的法治课堂,如今在邹城的校园里已不是新鲜事。
近年来,邹城市将法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从校园主阵地出发,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治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从“听讲”到“主演”,法治教育活起来
“为什么有些玩笑会变成欺凌?”“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办?”在邹城市钢山小学的法治报告会上,法治副校长孙敏警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台下,孩子们争相举手,气氛热烈。
告别枯燥的法条灌输,转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除了模拟法庭、法治宣讲,各学校还精心创排法治情景剧、举办法治书画展、开展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邹城二中,学生们自编自导的《擦亮双眼,谨防诈骗》情景剧,用同龄人的视角讲述法治故事,收获广泛好评。线上,法治教育同样精彩,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法治动漫、微视频,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解读法律知识,有效提升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精准“滴灌”,为每个成长阶段“护航”
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显著。法治教育需要“因龄施教”,针对不同学段设计适配内容与形式,让法治精神随青少年成长逐步扎根。“针对小学生,我们重点培养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针对初中生,深入讲解法律权责,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思维;针对高中生,加强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邹城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石枭介绍。
这种精准化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上。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法治暖心包”配送活动;针对行为偏差青少年,聚合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力量,开展“一对一”法治帮教和心理干预活动,通过法治谈话、行为矫正训练、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等方式,引导其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家校社联动,织密成长“防护网”
邹城法治教育早已不限于校园围墙内。在邹城市择邻小学,一场面向家长的法治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以前总认为法治教育是学校的任务,今天才意识到,家长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对‘规则’‘法律’的认知。”讲座结束后,一位家长由衷感慨。这样的共识,正通过一系列扎实行动转化为全社会参与的合力。今年以来,邹城市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聚合公检法司、团市委、关工委、卫健等多部门资源,聚焦“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专题,开展“教联体”公益行系列活动30余场,覆盖师生家长12万余人次,打造了“幼吾幼”教联体建设品牌,相关工作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关注报道。
“法治教育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础性工程,并非单次活动的一阵风,而是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创新形式,让法治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用心用情护航每一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邹城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慎建表示。
(作者:姬忠强 审核:徐峰 终审: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