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21日,市教科院举办初中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历史等9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昭洪参加相关活动。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评课反思、论坛交流和专家引领,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优质平台。
课例展示多元创新,引领教学实践方向。研讨活动中,27位优秀教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例。这些课例基于学生立场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改进;通过创设真实、典型、适切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精准遴选学科重要观念,巧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把握学科本质,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实现文化育人;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方式,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与知识掌握情况,依据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这些极具参考价值的教学范例,让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场域。
论坛交流干货满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自各县区不同学校的40余位教师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有的聚焦教学方法创新,详细介绍了如何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借助各类软件和平台,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的成功做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有的介绍了如何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为备考阶段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代表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分享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方法策略,讲述了如何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有的深入研究历年考试趋势,结合教学实际,为老师们提供了清晰且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路,从复习计划的制定、重点难点的把握,到复习资料的筛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辅导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这些教学经验分享,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为参会教师们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研究作业设计与“双减”,优化教学生态。各学科高度重视作业设计在落实“双减”政策中的关键作用,安排了作业设计的交流与展示。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结合时事热点与生活案例,设计出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语文学科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布置创意读写作业,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学科构建分层作业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英语学科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辅助作业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物理、化学等学科则通过实验作业、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历史、地理学科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主题探究作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生物学学科通过设计观察报告、模型制作等特色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借助专家智慧力量,指引学科发展方向。活动邀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伟忠、甄鸿启、赵亚楠和曲阜师范大学王焕霞等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深入剖析学科前沿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案例,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他们强调在教学中要坚持素养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针对教学评价改革,提出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为办好此次活动,市教科院作了精心安排,提前调研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精心遴选和打磨经验交流案例材料,指导展示课例的教师开展备课、磨课,把“好课”形成过程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教研流程。研讨活动聚焦课堂主阵地,以“改课”落地“课改”,促进了区域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推动“济宁好课”成燎原之势。各县(市、区)初中教研员、初中各科教师共40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作者:刘帅 审核:王瑞祥 终审:吴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