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兖州八中在建校之初,三棵大槐树便扎根校园,见证了一代代师生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三棵槐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巨木,其深植故土、坚韧向上的品格逐渐凝练为学校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兖州区第八中学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以“大槐树精神”为内核,探索出一条“培根铸魂、厚植情怀、多元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大槐树是八中人的精神图腾。学校以“深植故土·志达天下”为校训,以“情槐八中·明德励行”为办学理念,赋予槐树文化三重意蕴:根植乡土的坚守、向上生长的力量、彰显情怀的担当。
一是以文化立校,传承精神血脉。开发槐文化校园文创产品,将校徽、校歌、文化衫等作为文化载体,让大槐树精神融入实物创作,实现“知识—能力—责任”的三维整合。学校建设“槐荫文化长廊”,用老照片、校友故事讲述槐树与学校共成长的历史;编写《槐香岁月》校史读本,将建校以来师生奋斗经历融入德育课程;每年开学季组织新生为槐树培土浇水,在根系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二是以理念领航,锚定育人方向。围绕大槐树精神,构建“一核四维”育人体系: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培养“扎根乡村的奉献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创新探索的开拓者、知行合一的担当者”。这一育人体系的深度落地与创新实践,不仅让大槐树精神化作育人实践的生动注脚,更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持续涌现,学校先后获评“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济宁市百强乡镇学校”等省市级荣誉20余项。三是以生态润心,打造育人场域。校园内匠心打造槐树主题景观带,教室以“槐荫班”“凌云班”等命名,走廊悬挂学生创作的槐树主题书画,让每一面墙壁都传递“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
大槐树的根系精神滋养着教师队伍。学校实施“槐乡园丁”培育工程,以“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三措并举,让教师既“扎得下根”,又“长得出彩”。
一是暖心关怀增归属。推行“非必要不加班”弹性考勤制度,设立教师“槐香书吧”“健身驿站”;投入40余万元购置新电脑59台、图书2600本,升级多媒体网络,教学楼新增供水设施8套,改造停车场500余平方米;建立“校长有约”沟通机制,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通勤班车等实际问题,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增强。二是精准培育强本领。 实施“青槐计划”:选派19名青年教师赴济南、青岛、成都等名校观摩学习,邀请教育专家到校开设“槐下讲堂”;开展“师徒结对2.0”行动,通过“同课异构+微格诊断”提升教学技能;举办现场教学设计大赛、无声模拟课堂竞赛等,两年来,12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能手、公开课、优质课等评比中获奖。三是乡土实践显担当。 组建“槐乡支教团”,组织教师赴周边乡镇学校送教20余次;开发了《跨学科视域下的大槐树特色校本课程》,引导教师在服务乡村中实现价值。教师流失率从2019年的15%降至2024年的2%,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已然成型。
学校以槐树精神为纽带,开辟出“槐韵寻根厚植文化自信—槐志铭心唤醒家国情怀—槐冠担当践行责任使命”的育人路径,创新构建了“扎根—生长—成才”成长型课程体系,同时,搭建“五育融合”成长阶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一是跨学科融合课程筑基。借助跨学科主题任务,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树·人共长”。如,开设“槐树下的科学”项目式学习:生物组研究槐树生态价值,语文组创作《槐魂》诗集并培育大槐树讲解员6名,美术组槐木美学设计;开辟“槐香种植园”,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植物学知识,实现“一棵树贯通多学科”。二是社团活动课程赋能。学校通过构建多元社团体系深化文化育人内涵,重点打造了10多个特色社团:大槐树文学社定期出版《槐香》校报;槐声合唱团凭借原创校歌《槐香万里》斩获区级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体育类社团包含跳绳俱乐部、羽毛球社和乒乓球社等。每年举办的大槐树艺术节更是精彩纷呈,既有“风吹槐花”合唱比赛、“槐荫写生”美术创作、“槐香诵读”等文艺活动,又设有“树魂育人”主题的拔河、跳绳等体育赛事,实现了文化浸润与素质拓展的有机融合。三是实践育人课程拓界。开展“槐乡少年行”研学活动,走访老校友记录口述史,组织110余名学生实地探访鲁南地质资料库,参与古槐保护公益行动;与高中学校合作开设“槐荫创新班”,近年来毕业生中,既有考入“双一流”学校的优秀学子,也有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创业新农人,真正践行了“深植故土·志达天下”的校训。
五十七载槐香依旧,三棵老树新枝勃发。兖州八中将始终以槐树精神为炬,照亮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让更多孩子带着“槐乡烙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教育之根在乡土深处愈扎愈深、愈扎愈牢。
(作者:刘茂申 审核:杨囡 终审:张聿胜)